冥王大大 发表于 2023-11-7 00:02:52

【周边创作】2023 季度活动题目1 去坐长途汽车

本帖最后由 冥王大大 于 2024-7-4 17:49 编辑

去坐长途汽车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途。
      我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上的这趟长途汽车,而这长途汽车也暂时没有停的意思,于是我停下来想、停下来回忆、停下来思考这一切的缘由。
      那应该是很久以前,很久很久的以前,我从家门走出去,在家门口的长途汽车站坐上了我的第一班长途汽车。我记得当时,有很多人聚在车站里,有的人为将要登车的人送行,有的人被送行的人推上了车;有的人送人,脸上挂着笑,有的人送人,脸上挂着泪;有的人略显稚嫩,有的人白发苍苍。然而,我们在同一个车站里,只是坐上了不同的车,就从萍水相逢到分道扬镳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依稀记得车上还有贴着的一些目的地,但我已经记不清,因为那时大多时候是人挤人上的汽车。久而久之,我也不知道该在哪一站下车,或者我坐的这辆车究竟要开往哪里。几次我也想过要中途下车,可是车门是紧闭的,不到目的地就不会开。我坐的长途汽车也是有时候停,有时候不停;有时候在站牌停下,倘若等,还能再坐下一班车,有时候不在站牌下,可是又没有地图,全凭毅力和直觉去找另一个车站。
      当然,除了自己的那点聪明才智,路边也有不少引路的人,他们或坐在路旁,或和我一样在找寻别的车站。坐着的人总是往一个方向指,看着很靠谱;而和我一样寻路的人,虽然他们的意见很有参考价值,可是他们之中也有一部分在沙漠中迷了路,最后坐下来,和先前路旁的人一样,见到赶路的就指向一个方向。在他身后也有无数的人在公路旁,在沙漠里,用几近干枯的手臂,在风中摇曳着,指明一个方向。那个方向像日落、像日升,可能是我在赶路时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吧。
      后来,我每到一个新车站,上了车之后就会有人给我们每人发一本导游手册,册子的前头有几个著名的景点,用大字号标明着,配有丰富鲜艳的插图,又显眼又标致;而在册子的最末尾,只有几行小字,这里面的景点只有名字和地址,没有任何其他的特征可供参考,但大概率很不受人欢迎就是了。而这回在行车途中,有的人忍受不了没有空调的车厢的炎热,不等到任何车站就下了车。然而道路两旁都是茫茫的大漠,或者是摇曳着干手臂的人,后者的情况还要好一些,而前者大概率就要迷失在沙漠中,或者一样地举着手臂,期望着能警醒一些后来人。
      等我们到了所谓的风景区,发现风景区不过是环境好一点的车站罢了,在这里能用几滴清水浸润一下干涩的喉咙——在这样的长途旅行中,几滴清水也可以是难得的珍宝了。稍作整顿后,就要去等下一班去别的地方的车。有一些我的旅伴选择留在这里,但我觉得还不能停留;有一些旅伴喝足了水就又一头扎进大漠中,决心要试试沙海的深浅。然而我还未做出选择,就被后来的人推着又上了长途汽车。
      再后来,我在车上认识了一个人,以后也要多买一个人的票。可是这样的生活不会长久,那人先下了车,带着一个小孩在路边安家了。我才有些联想起,若干年之后,这里也会有一个长途汽车站,然后这个人也会送小孩上了车,但是我不能见到。我还有没用完的路费,只要我有能力坐车,我就一定要看一看——况且那个人也会一直等着我,我这样想。
      再后来,干脆车上不贴标签,车站也只剩下一个铁棍子,只需示意汽车在这里是可以停下的便好。有的人在之前的站点下了车,有的人在后面的车站上了车。但对于我来说,每一站都是光秃秃的一根棍,每一站都有人上下车,每一站都不带有任何明示的标签,那么下与不下就是一样的了。我现在倒享受起坐长途汽车的感觉了,不用下车,不用再找新的车站,只是坐着就在往前运动着,这汽车也似乎没有停下的意思。渐渐地,车上不剩什么人了,后面也没有什么人上车了,只有我一个人走走停停。窗外的风景也似乎不重要了,车子是走是停也似乎不重要了,然而我的内心还是空虚,所以我趁这个时间来想、来思考。
      之后汽车突然在一个地方停住了,也没有要再启动的样子。我耐不住无聊和空虚,就小心翼翼地走下车——以至于不摔跟头。这里仍然没有站牌,但有个歇脚的棚子,样子也倒像一个车站了。棚子下面的长椅上坐着一个老者,他背对着我,面向着那一轮金黄的太阳。我想向他问问路,他说这里不是终点。我又想向他问问终点的方向,他却摇摇头,说:“路还很长,总有你走不完的路。有的路人会带你、有的路车会带你,而有的路只能靠自己的两只脚和一颗头。”
      我叫他还是不要卖关子,毕竟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我早已记不得最初的目的地是什么,然而他突然回答“绿洲”。是啊,绿洲,在这茫茫的大漠里,人人都是十分渴求绿洲的。这时下一班车已经靠停,我犹豫了,老人却示意我去上车:“去坐长途汽车,找你的绿洲去吧。绿洲不是一个确切地方,它可能在你途中的每个景点,只是你错过了;它也可能在路的那一头,只能靠你去寻找答案了!”这时我才想起,在我离开的家里,没有一望无际的飞沙走石,却是有坚实的墙壁,和爱我的人为我准备的一切东西的,但已经走了这么远,还有机会再回去吗?
      “不用害怕,尽管坐你的长途汽车去吧!谁知道它会带你到哪里去,是清晨的朝阳、是落日的余晖,还是你的家!”

请注意,以下内容含有剧透、引导向解读,不建议未读完全文的人观看!
后记
      虽然这篇“去坐长途汽车”的标题是我在第一眼见到题目之后就定下了的(因为我原创的小说题目都是六个字的,分类也都是文学),但是这个题目我本来是要写关于一个草原上的小女孩去大城市历练的故事,主题也是关于“去”与“留”的思考,而且我估计写这样的故事更能贴合题目。
      结果我后来在构思的过程中发现,情节走向未免有些老套,而且竟向着那种官方作家写的“大爱家乡文章”方向去了,这对于我一个不甚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门外汉来说无疑是不合适的,况且我的本意也不是置喙这种特别正式的主题。于是我不得不从这个积极的主题转回到我一贯擅长的悲观小叙事来。
      悲观的人眼里总是悲剧,而乐观的人总能把悲剧当喜剧看。悲剧或许是人生的常态,又或许我也说不清。但正像柏拉图所信仰的人间真理一样,我的文章在悲情中一定会寓有温情在的。譬如这篇“去坐长途汽车”,里面的主人公自然不是我本人了,且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主人公。因为他直到最后一站之前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早就失却了他的目标。为了追逐浮华,为了所谓的“过得更好”,他一直在不停奔走,甚至不惜留下自己的妻儿。
      显然他不是一个普适的例子,因为大多数的普通人在有了家室之后就不会那么有闯劲了。但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执拗特例的失败,我们能够突出这样一个主题:旅行的意义仅仅在于旅行吗?还是说我们必要在某些地方停留?
      我个人是倾向于后者的。虽然时代背景关注的是年轻人的拼搏,但是为了什么拼搏呢?拼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就像坐车是旅行的手段而不是旅行的目的地。一个永久在路上的人是没有片刻安宁的,因为他不知去往何方,或者追求的东西不实际,所以在路上寻路,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我之所以认为这篇文章没有那么贴切“Trails and Tales”的题目,是因为设题的目的大概率是鼓励人们通过旅行(轨迹)体验旅途上的生活(传奇、故事),而本文的主人公就不太会体验旅行了,不过好在文章内容是有旅行也有故事。我的意思是借着这篇文章揭发在旅行和故事后人的体验的重要性,而不是专注于找寻,也正是之前提到的“旅行的意义不只在于旅行”。
      说到这可能有人觉得,旅行归旅行,把旅行扩大到人生合适吗?首先,有深度的文章(暂且这么说)一定不是拘泥旅行这种小事的,而且旅行本身就和人生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人生和旅行一样,没有一个既定的落脚点是不行的。所以完全可以做这种扩大概念。
      回到文章本身,无论是汽车站、同行人、太阳(落日/黎明),都是有象征意义的。既然这是一篇小说,肯定不能像议论文一样直白地说理,也就可能导致有些人看不懂,或者一知半解。但即使这样,我觉得读者所能读到的也是文章所能带给读者最好的一面了。因为你在刚拿来一篇不熟悉的文章看时,一定会结合自身阅历来认识这篇文章,说不定还可能带入自己呢!这样我的目的就达成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在面对如此明显的议论向题目的情况下,也要选小说。
      小说(记叙文、散文)相比与议论文最大的优势就是共情。鲜活的故事情节往往比冰冷的论说论证更有感染力。当然,在层层写作手法包裹下的小说面前,议论文也能更直观地“面对面”与读者对话。
      有舍才有得。我舍弃了议论文的直观度,选择了小说的抒情表达。人生或旅行亦是如此,总有离开舒适圈迈向自由的一天,也总有放弃自由向岁月妥协的一天。无论你的观点如何,态度如何,我在这里都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

一些碎碎念:
      本来这篇后记是我准备在评选完成之后附到文章末尾的,但见到最近频繁静默,而我五月之后也要准备高考,可能没时间及时附上这篇后记,所以就把它现在发了出来。(其实你也可以看到,这几天我都在挤牙膏式的一点点往上码字)
      其实在发出来之前我就想过,这篇后记肯定很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可能干扰评审工作,毕竟这到底算一篇文章的两部分,还是两篇独立的文章呢,这着实值得推敲。既然事已至此,一切听由天命吧!
      借着这个机会就顺便说说了:不只是上一次暑假,这次我也感到很意外——有些叙述类文章内容偏少、修饰也几乎没有;有些论述类文章,仅仅是一直在围绕观点评说,缺少论据和完整的逻辑链条。这样的文章的赞数竟然比一些有诗意的、或者文采比较好的文章的赞数还要多很多。所以在投票的时候我也是随大流,归票给当时得票最多的了,但没想到最终我的文章被评委捞了上来。
      所以我认为,评委的给分要高于普通用户的归票这点是合理的,也侧面反映出多数人的判断不一定就是合理的,或者至少大多数人的判断都不是基于评选要求的。
      当我意识到一个可能的原因时一切形势就了然了——人情起了很大作用。相比于早早就发布了作品,本应有更久的曝光度的人来说,得票数多的人一发布作品就有许多好友来捧场,而一些不明所以的“史蒂夫”也可能因为从众心理而跟票。
      到现世也一样,有一种“偶像效应”,也就是一个人不论自身素质是否适合这样的身份,单凭人气就获得了多数认可,这样的影响是很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即使有反对的人恐怕也会因为大多数人的支持而缄口不言,更多不了解事实的人也会因为别人的支持而加入支持队伍,那样可就真是颠倒黑白了。
      当然,我讲这些也不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实际就我自己在写议论文时也会出现以上缺点,我自己也十分讨厌乱给别人戴高帽的人。
      比如我有一篇名叫《蓝鸟》的文章,和另一篇《不会飞的雏鸟》用的是一个原型。其下有一个人称我的文章有鲁迅遗风,然而纵观全篇,除却我的语气确是有些像鲁迅那样老一辈艺术家的语气,我们的文风和观念还是相去甚远的。我文章的眼界也是永不及鲁迅的——难道鲁迅写过诸如人与自然的文章吗?
      但碍于那篇文章收到的点赞也是零星的,我也不好意思批评他,就只能听之任之了。
      说到这,既然是一些碎碎念,不免夹杂一些主观色彩。如有冒犯,还请多多包容海涵。


Cinder 发表于 2023-11-7 00:15:20

请在文章前添加你选择的题目编号[贴吧_玫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边创作】2023 季度活动题目1 去坐长途汽车